2)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竹石兰蕙图_都市藏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绝”著称,但他出身于寒门,母亲早亡,父亲是教书匠。

  加上仕途不顺畅。四十四岁考中进士,最终只当了知县。

  辞官后,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因为名气响,求画的人多,67岁高龄的郑板桥干脆自定润格,明码标价:“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在文人羞言阿堵物的时代,郑板桥这种敢于做出反潮流的惊人之举,实属出格且大胆,所以,同一幅画,不要说画出两幅,就算是三幅,四副,也是有可能的。

  “韩哥,你怎么看?”看到韩孔雀的眼睛,终于从那份协议离开,卫长青问道。

  韩孔雀笑了笑道:“这种古董,具有争议性是很正常的,不如你也看看这份协议,也许你会有点收获。”

  说着,韩孔雀把协议递给了卫长青。

  协议不长,卫长青扫了一眼,就全看完了,这只是一份普通的买卖协议,并没有什么特别显眼的地方,不过,既然韩孔雀说了,那自然是有特别之处的。

  “难道问题出在这程伟良上?”最后,卫长青实在找不出问题在哪里,只能把实现落在了卖给李大爷古画的那个落款上,落款的名字就是程伟良。

  韩孔雀点头道:“对,唯一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了,这个程家可不简单。”

  卫长青精神力强大,记忆力自然也不会差,很快他就知道韩孔雀为什么这么说了。

  清中期,郑板桥生活的年代,那时的大幅画价,不过六两白银,便宜还是昂贵,一句话很难说清楚。

  如果与当时低廉的物价比较,六两纹银的确是较大的一笔资金,当得上普通家庭一年的开支。

  但与后世直上云霄的画价比,又实在算不上什么。

  卖画如果遇到识货客,画价自然还要高出不少。

  比如,郑板桥在考中进士前,雍正十三年(1735)早春时节,到扬、州郊外踏青,无意中来到一户人家,看到墙壁上贴着自己的词作。

  正当他洋洋得意之时,户主大妈拖着她的闺女饶姑娘出来。

  听说眼前的这位相公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饶姑娘大喜过望,深情地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

  郑板桥大笔一挥,写就《道情十首》,还另外题了一阕《西江月》赠给她:“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老大妈听说郑板桥

  请收藏:https://m.ad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