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七一章 青龙渡外_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批运粮队伍,已经抵达了黄河对岸的码头!

  而洪承畴麾下的巡哨之所以这么兴高采烈,是因为就在进驻柳林堡的这一天,洪承畴所部携带的那部分干粮已经耗尽了。

  要不是洪承畴与王承恩等人素来治军严酷,而且标营选募的士卒又都是普通的贫苦农民,否则的话,即便是把他们都关在柳林堡之中,他们麾下的兵马恐怕也很难像现在这样,依然老老实实地整修什么城池。

  五月十九日的傍晚时分,第一批一千五百担的军粮,通过数不清的羊皮筏子,从柳林堡对岸的陕西境内,渡过了这一段相对平缓的黄河水面,安全抵达了山西境内。

  与此同时,洪承畴在堡内也接见了押运军粮前来柳林堡的马懋才麾下守备贺学勇、哨官千总毕烈英。

  延绥镇监军御史马懋才,自从奉旨到任延绥镇之后,几乎没有插手过延绥镇的任何具体军务,根据皇帝的旨意,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在延安府城东南七十里外的甘泉峪屯垦上了。

  这个在后世被称作南泥湾的地方,确实是隐藏在陕北群山之中的一块旱涝保收的风水宝地。

  由于陕北民乱四起,马懋才募民屯垦的事业,进展得十分顺利。

  他不光是把自己在安塞县庞大的三亲六故九族人口,全数迁入了甘泉峪,而且在一年半的时间内,还另外招募到了陕北流民四千三百多户,共计两万两千余人。

  到了崇祯二年的四月,马懋才已经率领这些进入甘泉峪屯垦的陕北贫苦农民,在水源充沛、地势平缓但是杂草灌木丛生的甘泉峪,开垦出了十二万亩多的肥沃农田。

  后世在南泥湾屯垦的那支军队,累计开垦出将近三十万亩农田,马懋才自然与那个赫赫有名的王将军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即使以甘泉峪现有的垦荒规模,也足够种出大量救命的粮食了。

  特别是,马懋才坚决制止了那些迁入甘泉峪屯垦的陕北老农们执意种植小米、高粱的要求,而是全面推广种植高产的番薯、土豆和玉米。

  与此同时,尽管甘泉峪的核心区域,具备种植一季水稻的条件,但是为了增加粮食的产量,马懋才还是忍住了在陕北种植水稻的冲动。

  如今崇祯二年的甘泉峪垦区,春耕已经顺利结束,马懋才正带着麾下的监军标营一部,督促着新募的大量民壮,在延长、延川一带寻找和采掘武备院急需的猛火油。

  因此,洪承畴派去延安府求见马懋才的使者,刚到延长就遇见了马懋才麾下的队伍,而且很快就见到了马懋才本人。

  出身陕北安塞县的马懋才,对于陕北流贼流民的危害非常清楚,所以头脑十分清醒,没有这个时代多数文官身上的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臭毛病。

  听说陕西巡抚洪承畴带领陕军在山西剿贼乏粮,以至于

  请收藏:https://m.ad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