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三六章 囊中之物_日月当空照中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河南各地的将校官佐,渡海从登州登陆,返回各自的老家招募佃户、流民与无业者,前往旅顺镇守府所属各地屯垦。

  除了李信的大哥李伦,作为李家的长子,仍留在怀庆府河内县城内守着李家的祖业之外,李信的二哥李仲、三哥李俊,也都拖家带口地,经由登州,来到旅顺镇守府的辖地,在这个地方落下了脚。

  李信的二哥李仲,因为从怀庆府带出来了上千人的移民队伍,因此到了九月份,朝廷的招垦令传到辽东之后,他很快就在旅顺镇守府辖内的金州城内,当上了金州通判这样的民事官。

  金州在大明朝原来设的是卫所制度,但是到了崇祯年间的时候,原来的金州卫什么的,早就不存在了。

  如今归给了旅顺镇守府的治下,既没有设立知州,也没有重设卫指挥使司。

  当初李信带着刘国能从东江镇左路总兵府手中接管金州城的时候,这个孤悬于北方的城池,几乎是一座空城。

  刘国能带着人马驻守此城之后,随即成为了金州的最高军事统帅。

  与此同时,城中与周边并没有多少汉民,自然也不需要处理民事的官员。

  但是到了崇祯三年秋天,经过登州和旅顺口移民金州的内地百姓,越来越多,而各种移民屯垦编户管理的事务,常常让刘国能这个陕北豪强出身的武夫焦头烂额。

  等到李信的二哥李仲带着千余口怀庆府移民,被安排到了金州一带之后,恰逢朝廷招垦令的旨意传来,李仲就顺其自然地充任了金州的州判官。

  在没有知州,也没有同知,更没有卫指挥使的情况之下,金州判官这个职务,就成为了金州城内最高品级的文官了。

  而崇祯皇帝昭告天下的《招垦令》,也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科举出身的进士们,对于大明朝文官职务的垄断。

  至少在那些自诩为正途出身的进士们不愿意前往的大明边地,那些没有功名但却能够带着大批移民前往边地屯垦的人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李信的二哥李仲,就靠着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及自己弟弟当着旅顺镇守使的便利,从一个连秀才功名都没有的商人,一跃而成为了主管一地屯垦、水利、诉讼等事务的从七品朝廷命官。

  至于拥有秀才功名的李信三哥李俊,则在抵达旅顺口之后不久,就进入了旅顺镇守府李信的幕中,帮着李信打理旅顺镇守府与长芦盐运使司共同设立的盐课提举司。

  这个盐课提举司下面设立的黄金山盐场、东西鸡冠山盐场,开辟了大量的海边盐田,用晒盐法出产的海盐颗粒细密、洁白晶莹、不含杂质,正是上好的海盐。

  而旅顺盐课提举司六成的海盐收入,都归旅顺镇守府支配,也使得旅顺镇守府有了不菲的资金,可以修筑城堡、安置移民。

  因此

  请收藏:https://m.ad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