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章 殿试开始!_大清:从考中状元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何动笔。

  他们大概是略有耳闻流民,可是没有切肤之痛,谁吃饱了撑着琢磨这个?

  流民,流民是个什么东西?

  刘昊微微的眯起了眼睛,实际上,他早就已经是胸有成竹了。

  考题早就到手了,甚至于,如何好准乾隆的心思的和珅都是倾囊相授,好让刘昊百分百拿捏乾隆的心思。刘昊略微的沉吟了一下,便开始动笔。

  其实,说到底,就是拿捏住乾隆的心思。

  好大喜功,自诩十全老人,这个流民不能说的特别严重,吾皇盛世,哪里来的流民,不过是疥藓之疾罢了。

  越是到了晚期的乾隆,就越是喜欢封闭自己,最喜欢的就是报喜不报忧。

  那么,如何写这个策论就必须要有所考究了。

  自己最终讨好的并不是这些读卷官,而是乾隆,如何顺着乾隆的心思来回答问题才是最为关键的。

  和珅虽然搞来的考题是流民,但是,圣旨的内容刘昊也全都是听进去了。

  圣旨至少提了三次清圣祖康熙。

  一直以来,乾隆最为推崇的也正是清圣祖康熙。

  那么就要从康熙开始写起来……

  瞬间,刘昊就有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其实,如果抛开对辫子们的成见,刘昊最为欣赏的实际上是雍正。

  有了前世的记忆,再配合和珅的栽培,很快,刘昊就写出了一篇文章,这一类文章不要求花团锦簇,但是一定要切中每一个要点。

  首先从,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打出了一张大牌:“永不加赋”。大意是说,清朝征收赋税的标准,一概以康熙五十一年的赋税额度为征收基数,无论人口怎样增加都不准加税。

  有了这个开头,刘昊就顺着写下来,这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仁政,吾皇圣明又如何如何执行到底。

  纵有流民,也不过是疥藓之疾。

  只需要以教化之道,自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此一来,百姓归心,天下太平。

  大清盛世永不动摇。

  不过,这一番话,刘昊自己是不相信的。

  一边写,刘昊的心中是不断地吐槽的,大清不亡,天理不容。

  实际上,永不加赋的确是很有效果,这也导致了清朝人口不断增多,管理成本和国家机器规模日趋庞大,但是,乾隆想要让自己的内务府富裕起来怎么办,就挖空心思增加税收额度。

  明目张胆增加正项税收显然有悖“祖训”,但办法有的是——增加新税种。在此背景下,一些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税种纷纷出炉。

  比如有一项名目叫“浮收”,是指在正项皇粮的征收、储存、运输、保管过程中会产生必不可少的费用,清朝规定把此项支出折合入皇粮中,百姓交纳皇粮一石,只能折合为八斗,一下子增加百分之二十的负担。这个比例还算轻的,清代后期很多地方的浮收额度甚至超过正项。

  除了浮收、火耗,清朝还陆续开征厘金、矿税等名目繁多的税种。

  整体而言,大清的“永不加赋”听着挺震撼,其实完全是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噱头,给清朝皇帝赚足了眼球,百姓的负担不但丝毫没有减轻,依旧日益繁重,出现农民起义是自然而然之事。

  从乾隆晚期开始,清朝就进入农民起义高发期,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太平军起义、捻军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几乎创下了古代历史纪录。

  请收藏:https://m.ad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